醫用臭氧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初步應用
時間:2019-05-23 03:24:10??來源:本站 ??作者:admin ??點擊:
1834
次
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具有諸多活性。在空氣中不穩定,常溫常壓下約45min轉化成氧氣。具強氧化作用,能殺滅多種微生物;在工業,公共衛生、日常生活中廣為應用。但是臭氧來治療疾病對我們來說還非常陌生,尤其用于治療慢性病毒肝炎就近乎天方夜譚。以下就醫用臭氧治療肝炎的基礎和臨床初步應用作一回顧。
一. 醫用臭氧發展回顧
臭氧發現于1840年(Schonbein 1799~1868,Switzerland),1857年誕生第一臺臭氧發生器。
醫用臭氧發展簡史
1915年A.Wolff用臭氧局部應用治療嚴重感染傷口;
1932年外科醫生Erwin Payr通過他的牙科醫生E.A.Fisch在自己身上應用臭氧治療。
1937年P.Aubourg應用直腸灌注療法治療直腸炎、結腸炎;
1958年Joachim Hansler應用了首臺濃度劑量可調控的臭氧治療儀;
1968年Hans Wolff應用MAH(Major autohaemotherapy ,大自血療法),并于1972年與Joachim Hansler一起成立了醫用臭氧學會,1993年更名為臭氧預防和治療應用醫學會。
2003年濃度應用丙型肝炎治療;
中國大陸在 2004年底開始臭氧治療乙型肝炎嘗試。
盡管醫用臭氧應用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廣泛用于局部創傷清洗消毒、皮膚潰瘍愈合治療、帶狀皰疹、關節性疾病、腦中風恢復、風濕性疾病、椎間盤脫出癥、腫瘤輔助治療,甚至用于祛斑抗衰老等保健,但傳統醫學仍難以接納臭氧治療應用??赡苡腥缦略颍?1.因臭氧生成技術限制(劑量濃度難以精確調控);臭氧本身具有細胞毒性和治療作用雙重性,精確劑量調控應是關鍵;2.因劑量調控的不精確性等原因,使其療效也有不穩定性;3.缺乏基礎研究支持,不能合理解釋其作用效應;4.缺乏循證醫學基礎,未進行嚴格隨機、對照臨床研究;5.傳統偏見、尤其我們國內以醫用臭氧真正了解(無論是理論的抑或感性的)的人不多,也未見國際學術“大腕”的“聲音”,因此,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傾向。
二. 醫用臭氧藥效學基礎
作為醫用臭氧必須具備純度高和濃度可調控性。只有在制造出劑量可調控的臭氧發生器后,對臭氧的基礎研究才開展起來: 1975~1986年臭氧對血紅細胞(RBC)作用;1990~2001年(Bocci等,意大利)臭氧對WBC和免疫細胞作用;發現臭氧的免疫激活和調節作用,以及其激活抗氧化酶和清除自由基作用。也具有減輕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1999年(Schulz等)臭氧能提高嚴重腹膜炎實驗動物的生存率;抑制瘧原蟲生長作用(2001,lell等)。
(一)臭氧對紅細胞作用
早在1975年Bulkley等開展了臭氧對血紅細胞影響的體內外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臭氧能提高紅細胞的代謝,如激活糖的氧化旁路(PPW),增加紅細胞內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該分子進入血紅蛋白分子結構中,同時排擠釋放出4個氧分子,血紅蛋白以氧分子的親和性降低,血紅蛋白氧和曲線右移,增加組織供氧效應;2,3-DPG不穩定,儲存10天血中2,3-DPG含量降低10%,30天儲存血中2,3-DPG含量幾為零。同樣,臭氧也增加紅細胞內ATP含量,即促進紅細胞代謝作用。對大多數進行磷酸糖通路代謝旺盛的細胞來說,PPW途徑主要提供NADPH(單氧酶體系的供氫體)形式的還原能力;NADPH是谷胱甘肽還原酶的輔酶,對維持紅細胞的膜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也與肝臟等解毒機能和生物轉化功能密切相關。在臭氧對紅細胞脆性影響研究中,使紅細胞在200mmHg壓力下通過3nm孔徑的濾膜,計算紅細胞破裂率。結果隨著臭氧濃度的增加,紅細胞破裂率逐漸減低,在臭氧濃度37ug/ml時達低值,但當高濃度臭氧(77ug/ml)時,該作用減弱。
作為強氧化劑,臭氧有可能造成熔血。尤其在 G6PD缺陷癥(蠶豆?。┱?,由于不能產生足夠的還原物質(缺少NADPH,使還原型谷胱甘肽減少),遇到氧化劑,血紅蛋白被破壞而溶血。但臭氧對血小板無促凝聚作用。
(二)臭氧對免疫細胞作用
臭氧對紅細胞的研究后,引發對血液中白細胞研究的興趣,即對淋巴細胞的作用研究。 Bocci等經過十余年的研究,終于揭開了臭氧在一定濃度下具有免疫激活和調節作用的面紗。臭氧作用全血,可誘導產生眾多細胞因子,包括干擾素(IFN-α、β、γ)、白細胞介素(IL-1b、2、4、6、8、10)、腫瘤壞死因子(TNF-α)、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P)和生長因子(TGF-β1)。我們已知部分細胞因子的生物作用,如IL-6能促進抗體合成;GM-CSF提升白細胞數;α、β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活性;IL-2和TNF-α具有調節免疫作用,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CTL)、NK細胞及抗體依賴性細胞毒作用(ADCC);IL-10和TGF-β1具有抑制超強免疫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臭氧能治療風濕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被闡明的另一有趣而重要的現象是,臭氧濃度是決定以上細胞因子誘導成功的關鍵。不同細胞因子誘導的臭氧濃度不同,IFN-γ臭氧濃度為11.5ug/ml;IL-6和TNF-α是25ug/ml。因此20ug/ml~40ug/ml臭氧濃度是激活免疫的有效濃度范圍。
臭氧以免疫細胞作用機理還未明確??赡苁亲饔眉毎ど喜伙柡椭舅?,短鏈過氧化氫進入細胞漿,激活核因子 NFKB,使細胞基因轉錄和翻譯,釋放細胞因子。體外50ml~100ml臭氧化全血回輸體內,單個核細胞(PBMC,主要是淋巴細胞)移行到不同的淋巴器官(脾、淋巴結、胸腺等)和非淋巴器官(肝、肺),作用其他免疫細胞。該作用按一般經驗推測可能需要10次以上系列臭氧自血回輸才能保持較持久的免疫激活效果,每年可能需1、2次的系列治療維持療效。
(三)臭氧激活抗氧化酶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體內抗氧化作用有以下機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分解超量的過氧化自由基;過氧化氫酶(catalase)分解過氧化氫、谷胱甘肽超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分解有機過氧化物、磷酸糖旁路代謝中的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增加NADPH(單氧化酶體系的供氫體)形式的抗氧化還原能力。臭氧作為超氧化物能激活以上抗氧化酶,起到“以毒攻毒”作用。這一作用在清除慢性炎癥過程中的形成的自由基,由此可用于治療慢性關節炎癥和血管炎癥,以及抗衰老作用。在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研究中,自由基起到重要作用。在器官缺血再灌注前應用臭氧,通過激活SOD,提高細胞抗自由基氧化作用,可以減輕器官損傷。Peralta C.等在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研究中發現,臭氧能提高腺苷(Adenosin)量,降低黃嘌呤(xanthine)水平。前者具有保護作用,后者可形成反應性自由基對肝臟具有損傷作用。因此,我們設想在器官缺血再灌注情況(體外循環、肝腎移植)前用臭氧預防性治療,可能有利器官保護和功能恢復。
三. 醫用臭氧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初步實踐
醫用臭氧治療急性肝炎有少數病例報道,對急性黃疸性肝炎退黃、降轉氨酶有作用。近年開羅大學研究者進行了臭氧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60例臨床研究,結果治療半年HCVRNA陰轉率達37%。我們對10例慢性乙肝患者進行了臭氧治療。初步結果顯示,治療2周即可觀察到HBVDNA下降1log~2log,1個月時HBVDNA轉陰,ALT下降接近正常,部分患者血清病毒e抗原抗體轉換。尤其是對干擾素治療無效及拉米夫定耐藥者(所謂難治性肝炎),用臭氧治療療效顯著,很快達到干擾素治療完全應答療效。這一初步結果令人驚訝和鼓舞。但有部分患者卻對臭氧治療應答差,個中原因尚未清楚,在初期應用過程中,不同肝炎疾病譜的患者中約有1/3患者應答良好。
醫用臭氧治療病毒性肝炎原理推想有以下幾點: 1.臭氧的免疫洗激活和免疫調節作用。通過誘導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干擾素、白介素等),提高機體抗病毒免疫作用;2.通過直腸灌注臭氧和純氧混合氣體,通過門靜脈吸收入肝,對肝臟具有改善微循環、清除自由基而顯示出護肝作用。
四. 臭氧治療病毒性肝炎展望
醫用臭氧具有安全、多作用效應特點。對肝炎治療有人把臭氧比喻為:相當于當前抗病毒藥物+降酶退簧“護肝”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的總和。很有可能成為與干擾素、核苷類似物完全不同的、更加安全、適應癥更廣和更有效的第三類治療方法。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但是,就當前來說,以上描述的前景只是猜想。還有諸多不明的問題有待研究闡明。在基礎研究方面需闡明臭氧對 HBV以及對宿主抗病毒免疫作用與機理。在臨床研究方面殛需進行規范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提供循證醫學證據來確定臭氧治療的真正療效、劑量和療程,以及不同疾病狀態人群的適應癥(例如對重型肝炎或對HBV無癥狀攜帶者的療效等)、與其他抗病毒藥物聯合或續慣治療方法的探索等。臭氧應用方面也有其限制,例如氣態臭氧在50ml注射器中的常溫常壓下極不穩定,很快分解,因此,臭氧治療必須在有醫用臭氧發生器旁進行,而不能如同藥物可帶回家用。另外,臭氧的耐受性是個體差異,即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一般來說,年青人比中老年人抗氧化能力強,身體強者比體衰者抗氧化能力強。不同的抗氧化能力,使得同一臭氧濃度量下不同個體反應性不同。因此,臭氧治療過程中,臭氧濃度劑量需要個體化調整。能夠通過測定個體的抗氧化能力指標為依據,來調整臭氧濃度劑量。
參考文獻:
1. Don Ganem,Alfred M.Prince.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N Eng1 J Med.2004;350:1118-1129.
2. Muto M,Andreula C,Leonardi M. Treatment of herniated lumbar disc by intradiscal and intraforamial oxygen-ozone(02-03) jinjection.J Neuroradiol.2004;31(3):183-9]
3.Bocci V. Ozone as a bioregulator.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ozonetherapy today. 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1996;10:31-53)
4. Hoffmann,A., Viebahn,R. The influence of ozone on 2,3 diphosphoglycerate synthesis in red blood cell concent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15 th ozone world congress, Imperical College London 2001.
5. Larini A, Bianchi L, Bocci V.The ozone tolerance:I[Enhancement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s ozone dose-dependent in Jurkat cells.Free Radic Res.2003;37(11):1163-8]
6. Larini A, Bocci V. Effects of ozone on isolat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xicol In Vitro.2005;19(1)55-61.
南方醫院感染內科肝病中心 郭亞兵 周福元
(責任編輯:admin)